脾胃不和的中医解释
来源:福州胃肠病医院眼睛看累了?文章难理解?点击直接与医师沟通,为您解答疑惑!
福州医博医院胃肠病诊疗中心专家毕学恭主任讲,从中医医理上判断,脾胃不和主要是脾胃运化上的问题,通常包括脾胃虚弱、脾胃湿热和脾胃虚寒,中医上讲,我们胃主受纳,脾主运化;胃气主降,使饮食物及其糟粕得以下行,脾气主升,则饮食物之精华得以营养全身;胃喜润恶燥,脾喜燥恶湿。这种纳与化、升与降、润与燥,相辅相成对立统一。脾胃不和,即是这种对立统一的失调。》》》点此咨询在线专家
脾胃不和中医上讲,脾是脏腑气化升降的枢纽,为气血生化之源。饮食经腐熟后,经过脾的去粗取精,成为化生气血的基本物质。脾还具有统摄全身血液使血液在血管内正常运行的作用。脾胃失常后会出现大便稀溏、食欲下降、四肢无力等症。脾胃共同主持对饮食物的消化、吸收,但性能上各有特点。临床凡能引起脾胃功能失调的原因,如饮食不节(洁)、思虑太过、劳累过度、误吐误下等均可导致脾胃不和证。夏季人体能量消耗很大,脾胃负担加重,而大量进食冷饮和生凉瓜果更是容易损伤脾胃。
脾胃虚弱:是要分型的,不能乱用药,脾胃虚弱分为:脾气虚、脾阳虚、胃气虚、胃阴虚。脾气虚的症状主要是气短乏力、头晕、大便溏泻,容易出血,血色淡,甚至面色脏白,脾阳虚主要表现在:胃腹冷痛,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,大便稀;胃气虚主要表现在胃胀,胃痛,呃逆,食少,饭后胀满,胃阴虚主要表现在虚火上炎,口干、容易饥饿,胃酸、隐痛不适,口舌生疮等。对于脾胃气虚者可服用参苓白术散和香砂养胃丸,对于脾阳虚可用附子理中丸,胃阴虚成药较少,可汤药调理。
脾胃湿热:脾胃湿热见症多端,胃脘疼痛,嘈杂灼热,口干不欲饮,饥而不欲食,小便色黄,大便不畅是脾胃湿热的辨证要点。对此症的治疗应本着清热不碍利湿,利湿不助热的原则,应用三仁汤加减,常加冬瓜皮、茵陈,使湿祛热清,脾胃安和。湿热下痢多用葛根芩连汤加减;若出现黄疸之症,可用茵陈五苓散加减。
脾胃虚寒:中医名词,同脾阳虚,因饮食失调、过食生冷、劳倦过度、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。症见纳呆腹胀、脘腹痛而喜温喜按、口淡不渴、四肢不温、大便稀溏、或四肢浮肿、畏寒喜暖、小便清长或不利、妇女白带清稀而多,舌淡胖嫩,舌苔白润,脉沉迟等。症状表现为常因天气变冷、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,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,得温症状减轻。 胃痛隐隐,绵绵不休,冷痛不适,喜温膏按,空腹痛甚,得食则缓,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,泛吐清水,食少,神疲乏力,手足不温,大便溏薄,舌淡苔白,脉虚弱。
上面就是关于脾胃不和的中医解释,中医医理通常比较复杂,号脉诊病也都比较复杂不是简单的几句话,就了解清楚的,所以不能依据自己的症状妄下判断,较好到正规医院请专业医生看看。》》》如果还有疑问,请点此咨询在线专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