便秘的诊断
来源:福州胃肠病医院尽管便秘是临床常见的症状,但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。正常人排便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,一般认为排便次数保持在3次/d到1次/3d之间均属正常。按照中华医学会1991 年制定的便秘诊断标准:①大便量太少、太硬、排出困难。②排便困难伴肛门坠胀或排便不净感等。③每周排便次数少于2~3次。再结合以下各种相应的便秘诊断方法,一般可对便秘作出有效的判断。
1、排粪造影
1978年,Mahieu设计,并于1984年系统地报道了排粪造影的方法和应用情 况,为诊断出口梗阻性便秘提供了有效的手段。排粪造影是将糊状钡剂注入受检者直肠内,在 X线电视系统下观察肛管、直肠在静息相和排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。通过測量肛直角、会阴下 降、耻骨直肠肌压迹等参数变化,结合动态的形态变化,能确诊直肠前突、直肠内脱垂、盆底痉 挛综合征和耻骨直肠肌综合征。
2、结肠传输试验
食物进入体内后,经胃、小肠消化吸收后以糊状食糜形式排入盲肠,在结肠内推进的过程中,大部分水分和无机盐被吸收,残渣较终形成成形粪便排出体外。正常人此过程相对固定。对便秘病人而言,该过程必定大大延长。结肠传输试验就是客观地反映结肠内容物推进的速度,从而判断是否存在肠道传输减慢而引起的便秘。结肠传输功能测定的方法很多,包括应用染料、钡剂、放射性同位素以及不透X线标志物等。其中不透X线标志物法操作简单、价廉,临床应用较广泛。通常采用20粒标志物,2.5mmX1mm 左右,高压蒸汽消毒后装人胶囊。口服胶囊后,每24h摄腹部平片1张,直至第5天,或80%的标记物排出为止。—般正常人的80%标记物排出时间在72h以内。检査前应注意:从检査前3d直到检查结束 期间,禁止用任何影响胃肠道运动的药物,如泻剂或止泻剂,禁止灌肠或开塞露协助排便,以免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。
3、肛肠测压
肛管及直肠末段有众多括约肌和盆底肌肉围绕,直肠壁内也有平滑肌。因此,正常时,肛管和直肠内存在一定的压力梯度以维持和协助肛门的自制。肛管压力高于直肠远段,而直肠远段压力又髙于直肠近侧。在排便时,机体借助一系列协调的神经肌肉活动将直肠肛管的压力梯度倒置,以完成排便。在便秘病人,由于疾病的原因,某些肌肉功能紊乱,必然导致肛肠压力的异常。通过测定肛肠压力的异常变化,可以了解某些肌肉的功能状况,有利于疾病的诊断。常用的方法是将气囊或灌注式测压导管置人肛管、直肠内,通过压力转换器,将信号传导到生理测压仪或电子计箅机,测定静息压、收缩压、直肠顺应性以及直肠肛门抑制反射等指标。
4、盆底肌电图检查
盆底肌电图主要用来了解肛门内外括约肌、耻骨直肠肌功能,区分肌肉功能的异常是神经原性损害、肌原性损害还是混合性损害。检查前不需灌肠、禁食,但应排空直肠,清洗肛门。一般采用四道肌电图仪。病人取左侧卧位,显露臀沟,消毒铺巾。检查者左手食指插人肛门作引导,右手持同心针电极由臀沟尾骨尖下方剌人皮肤,向耻骨联合上缘方向前进,进针1 ~ 1.5cm可至肛门外括约肌浅层,1.5~ 2.5cm可达内括约肌,进针3 ~ 3.5cm可达耻骨直肠肌。同步记录3块肌肉在不同时相的动作电位时限、波幅、波形、频率及放电间隔时间。
5、纤维结肠镜
纤维结肠镜虽然不能直接对便秘作出诊断,但其重要的价值在于排除大肠器质性疾病。因为便秘毕竟是一种良性的、多数属于功能性的疾病,在对便秘作出任何诊断和治疗之前,必须排除大肠肿瘤等器质性疾病。